第200节(1 / 1)

而且神器局工厂虽然设在天津,却没有傻乎乎的就放在沿海港口处,而是往内迁到离岸几十里的三角淀畔,一个叫做杨村的地方。

这里后世一般称呼为武清。

王愬让对方将大致地理区域画出来,胡百户科班出身,入职之前就是秀才,记忆力、军事地理和绘图能力都相当了得,不一会儿就用白纸黑墨给王愬分辨清楚。

王愬看完,反复思索之后,疾声呼道

“正是机会!”

而后对身后惊讶的部下们解释道

“鞑子这番抵御王师,除去八旗以外,所依靠的,就是这相仿我军整顿出来的新军,而这神器局,又是新军维持、补充、扩建的核心所在。”

“多尔衮虽然存了防范心思,辽东时候,大大增强了天津卫的防务,又是炮台,又是守兵。”

说到这里,众人,包括胡百户纷纷点头,也有些疑惑,从这样来看,他们这点人手,连丰台这边千把残兵都对付不及,那天津少说也有三千新军,如何能拿下?

不过胡百户很快就反应过来,恍然大悟

“可这些个都是朝着海边去的!”

王愬截然到

“天津距离京畿说近不近,说远也不远,我等抵达西山也就才过去三日,我料就算消息传到了天津,鞑子想要如此快做出应对也来不及,咱们从今日开始,日夜奔袭,只要在两日之内,抢先抵达杨村。”

“届时一把大火,就是泼天功劳!”

听到此处,众人都眼前一亮,兴奋起来。

胡百户亦是眼光流转,略作思忖,而后咬牙应道

“既然参佐有如此雄心,我也不瞒着了,早在年前,我锦衣卫就在杨村、三角淀方面埋下了几根钉子,之前人手不够,也做不起大浪,如今既然要干一票大的,不妨策应一试!”

王愬闻言,有些疑虑

“千户所那边,不用上报……”

毕竟胡百户不过只是个百户官而已,这般大的决策,理应上报北直的锦衣千户才对。

胡百户决然道

“事不宜迟,战机不可稍纵,先干了再说!千户那边,等事后我自会解释,事前我已得了便宜行事之权,自可调动杨村周围的探马干事!”

闻此言,王愬也不多言,既然决心一定,众人迅速行动,先是一把火将丰台外营点了,待火势熊熊,就扬鞭策马往南面去。

苏克萨哈见明骑往南行,长舒一口气,连忙派人往京师回报,只说明军往南面保定方向去了。

多尔衮闻讯后也大为落定,虽然还是有些麻烦,但起码不会在这京畿之地扰人心弦了。

只他们不知道的是,明骑铁蹄所指之处,却并非保定……

雪夜(上)

三角淀又名东淀,为海河上游,受大清河泛滥而成,故又称“溢流淀”、“溢流洼”。

在后世,随着气候变迁,三角淀逐渐内缩,变成了季节湖,再于1957年,上游修建水库以后,就已经转变成良田,三角淀亦成了历史名词。

不过在这十七世纪,三角淀却是北直境内,最大的湖泊,横竖比一个县域还要广些。

由于此处芦苇树木丰盛,又近水源,故而满清神器局的工坊亦设在此处。

杨村在此时只是个从九品巡检司级别的小镇,神器局迁到此处后,倒是反而热闹起来了,运输柴木、煤炭、补给、矿石的工人,四处兴起的厂房,和工匠们,林林总总几千号人的入驻,让这里烟火气十足。

湖畔的树木砍伐下来,烧成焦炭,用作炼铁,毕竟在这个年头,用煤作为炼铁炼钢原料并不理想,在技术上还有不少难关,故而大多使用木炭,哪怕南边的明廷也是如此。

尚可喜的衙门也设立于此处。

神器局的衙门内,官吏大多是尚可喜的旧部,当然还有朝廷派来监视的满蒙官吏。

除此之外,就是十几个传教士,还有几十号荷兰工匠,以及清廷工匠当中的工头师傅们。

北方水运条件少,虽然此处临近海河,但运输方面也要用到骡马,何况还是枪炮之类铜铁疙瘩。

故而局中除去火铳监、火炮监、火药监、器械监、甲胄监外,还有一个骡马监,下辖有三四百马夫,管着近两千匹骡马。

至于武装力量,正如王愬所判断的那样,之前清廷虽然对天津神器局防范有加,但主要是针对明廷海军有可能的登陆,还真没想过明军能从京畿方面打过来。

毕竟要是明军都能从京畿打过来了,那京师岂不是都已经沦陷了?还用得着防范?

故而整个杨村,只有尚可喜麾下的两百亲卫,和作为监工维持秩序的三百兵丁而已。

可正如同后世墨菲定律所表述的那样,越怕啥就越来啥。

这不,尚可喜就接到了西边京师前日急递,说是有一股数百明骑从关外遁入北直,四处游荡作乱,让北直各地严加防范。

看到这份急递,尚可喜有些忧虑,他是在前线吃了不少亏的人,自被放回以后,一直小心翼翼,胆子不大,连上前线再带兵的勇气都没有了,只敢窝在这京畿大后方督造军械。

虽只是几百游荡明骑,却也让他有些胆颤。

思来想去,还是让人派信给天津卫,让那边调拨一千新军营步卒过来,加强杨村防务。

从杨村到天津卫,来去也就是两三日的功夫,按照公文当中,这股明骑也就只有数百之数,加上杨村本有的几百护卫,应当是绰绰有余,尚可喜这才松气。

可他没有想到的是,事情会来得如此之快,只是他刚刚下令之际,人家就已经找上门来了……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此时距离年关只有不到十日了,天气越来越冷,今日一早,天上又开始落下飘雪。

但王愬一行人却不敢休息。

自前日起,经过入关以后多次拔城搜刮,他们除却粮食补给,最重要的就是搜罗马匹,到了此时,都快达到一人三马了。

于是乎一路疾驰,日行二百里,不到两日,就已经沿着桑干河,直抵三角淀湖畔。

冬日白雪皑皑,三角淀畔,树木不少,草叶凋零,遮护之下,于远处倒是不好发现这几百人马。

口中呼出白雾,王愬勒马停留,派出哨骑与胡百户侦查,确定十里之外,便是杨村无误。

紧接着就有三个樵夫、工匠打扮的青壮前来迎接,正是锦衣卫探马司的干事。

“尚可喜昨夜似是派出信使,往东南方向去,大概是去天津调兵,不过此时天津步卒欲来,少说也得等两日,不妨碍我等办事。”

胡百户从三人口中询问信息后,向王愬汇报

“此时杨村,大抵有五百兵卒,其中三百只是监工所用的绿营兵丁,战力不比衙役强多少,不足为虑,唯有尚可喜府上的两百亲卫,有些棘手,恐怕得下一番功夫。”

王愬颔首,接着问道

“布防如何,可有探知?”

胡百户掏出从哪几名探马身上携带过来的一份草纸,上面画有杨村当中要紧地方,以及主要哨卡,尚可喜府邸,亲兵驻营等处。

都是这两三年里,锦衣卫苦心经营策划的结果。

胡百户还接着道

“村中民夫营中,还有十几个自己人,只待我们这边动手,那边可以先搅动放火,整出骚乱来,这杨村不大,却是前前后后聚集了七八千民夫、工匠,一旦乱起来,却也够咱们火中取栗了。”

王愬仔细打量那草图,而后思虑良久,接着对部下决然下令

“文晏!”

“末将在!”

“领六十骑自杨村北面,朝焦炭坊、木材坊突袭,并放火,扰乱吸引鞑子注意力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“陈体思、秦恒元、张沫”

“末将在!”

“与本官一起,领其余将士,自杨村西侧,直往尚可喜府邸及神器局衙门突击!”

王愬手下厢总、哨总,均是兵学苑毕业的学员军官,都只是二十出头的年纪,正是少年无畏之时。

其中文晏是厢总,也是诸人里年纪最长的,今年刚满二十五,故而王愬让其独领一军,承担吸引敌军视线的任务。

为了方便行事,王愬将时间定在了黄昏,日头将落的时分。

言罢,各军官回到自己部属,将士们吞咽干粮,饮水休整,检查武器装备。

由于距离杨村不远,虽然天气入冬,又在湖畔林木掩护中,很难发现,但为了不让清兵察觉,他们还是没有生火做饭,只是就着雪,啃了些干粮而已,随后静待黄昏来临。

两队人马,都准备了不少火把、油料和火药,神器局中,规模最大的,除去加工所用的伐木、冶铁工坊外,便是火药坊了,根据情报,此时的神器局火药坊及仓库中,少说也存有上万斤各类火药。

日头西斜,冬日天色黑得本来就快,时机不久就到来了。

自从战事一启,杨村的工坊也颇为忙碌,毕竟随着战争进行,每天每月都有大量损失减员所带来的装备缺口。

故而即使临近年关,杨村的神器局工坊亦是加班加点,直到黄昏时分,才渐渐收工。

把运出来的材料收回仓库,熄灭炉灶,工人们都住在杨村南侧的排屋当中,但凡有人口聚集,自然也不乏商贾小贩,工匠不是农民,没法自给自足。

虽说衙门播发薪饷粮食,可生活日用品,柴米油盐总是要有地方购置的。所以村南聚集了不少周边府县过来的商贩,这也是锦衣卫当初的突破口之一。

再加上几千工人的家属,村南就变成了一个上万人口的小镇。

可就在今日下工之时,却是与以往不同……

“西边草料房烧起来了!”

忽得有人呼喊,众人纷纷望去,之间那杨村西侧,原本给神器局骡马提供草料的,草料房,升腾起滚滚浓烟,一看就知是起了火。

“这又是哪个倒霉蛋?若是让衙门找到了,还不得扒了他的皮?”

工匠百姓们只当是草料房的看守不称职,酿成祸端,并未当作一回事。

可事态发展却极为迅速,那草料房大火越烧越旺,紧接着就波及了旁边的木料坊,终于引起了神器局衙门官兵的注意。

刚刚入内宅的尚可喜连忙着甲跑出来,看着远处浓烟,面色铁青

“怎么回事?!”

“王爷,乃是草料房那边走了水,波及到木料坊,末将已经组织人手去灭了,保证隔断不会烧着旁边的工坊。”

身侧将佐连忙禀报

其实草料房这种地方,本来就是火灾高发区,尤其是秋冬季节,也并非一两次了,再说只要防范得当,横竖不过损失些干柴草木而已,众人虽然有些慌忙,但心中还没当成啥大事。

火势一发,神器局官佐就组织了一百多兵丁和二百工人,去铲雪灭火,其实也不用将火灭尽,只需要隔断让其延伸不到重要的村内工坊即可。

尚可喜却是心中思忖